日期:2025-03-31
作者:张立颖
来源:图书馆
浏览量:
3 月 27 日下午两点,由龙8网站是多少艺术人文学院、龙8网站是多少图书馆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员盛威与龙8网站是多少教授屈波策划的 “思辨与述作” 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方法论系列讲座之 “近代美术史的形状”,在虎溪校区逸夫图书馆一楼艺术协作中心开讲。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魏祥奇担任主讲嘉宾,艺术人文学院的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
讲座伊始,魏祥奇老师以自身在美术史专业的学习与工作经历为引,分享了从艺术史研究迈向美术馆实践的转型历程。魏祥奇老师着重强调,近现代艺术研究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关联性。他还提到,在美术馆工作,深度参与艺术家资源整合与近现代艺术品收藏活动,对构建近现代艺术史观意义非凡。广州美术馆的蓬勃发展及其相关编纂工作,为研究者提供了近距离接触近现代艺术的珍贵契机,而网络信息搜集与美术馆实践相辅相成,共同为美术研究筑牢根基。
在讲座过程中,魏祥奇老师深入剖析了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发展轨迹。曾经,这一领域长期被边缘化,被视作学术 “配角”。但近 20 年来,随着国家对党史、共和国史及抗战史研究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大量新文献和家族档案相继公开,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实现了从边缘到学术前沿的重大跨越,迅速成为学界瞩目的焦点。如今,其研究范畴早已突破艺术本体的局限,深度融入国家叙事与社会变迁的宏大脉络之中。广州、上海等地的美术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整理近现代艺术品和艺术家手稿,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翔实的一手资料,有力推动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风格演变等方面的深度研究,让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绽放出全新活力。
魏祥奇老师提出,20 世纪初的留学潮是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关键线索。留日艺术家的学习涉猎广泛,除绘画外,还积极学习图案设计等实用艺术,深受日本综合艺术理念的浸润。与之不同,留法艺术家更多地接触到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在当时被奉为 “高级艺术” 的代表。值得关注的是,留学苏联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影响长期被忽视。20 世纪 50 年代,中苏艺术交流频繁,李可染等艺术家赴东欧写生交流,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的建成,都为新中国美术注入了鲜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通过跨时空研究不难发现,蔡元培、徐悲鸿等艺术大家的留日、留法经历,深刻影响了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与革新,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铺就了坚实道路。
在魏祥奇老师看来,近年来区域美术史研究异军突起,成为热门领域。以南洋华人艺术家为例,他们身处法属、英属殖民地,在创作中巧妙融合东南亚本土文化与中华艺术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南洋风格”。抗战时期艺术家的流散现象同样值得深入探究。左翼艺术家在香港、东南亚等地积极创作,他们的作品不仅真实记录了战时社会百态,也为跨区域艺术交流留下了珍贵范例。魏祥奇老师强调,在全球化浪潮下,应突破 “以中国为中心” 的传统视角,关注殖民历史、移民网络等因素对艺术创作的复杂影响,拓宽研究视野,丰富研究维度。
魏祥奇老师进一步阐述,现实主义在 20 世纪中国美术中占据核心地位。他细致对比了 “教育写生” 与 “创作写生”:“教育写生” 侧重于素材收集,是绘画教育的一环;“创作写生” 则强调现场感受与原生态表达,例如艺术家在鄂尔多斯、新疆等地的写生实践。罗中立、刘晓东等艺术家的作品,既传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又借助现成品创作赋予作品当代批判性,展现了现实主义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创新发展。不过,魏祥奇老师也指出,现实主义与政治宣传的复杂关系,以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转型问题,仍是学界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随后,魏祥奇老师深入探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自然景观描绘的研究,尤其聚焦长江、黄河等标志性河流的变迁。通过分析不同时期艺术家的作品,如周韶华《黄河魂》、于德水《黄河上即将靠岸的渡船》等,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对自然景观认识与表达的演变历程。这一过程凸显了从殖民时期到抗战岁月,再到改革开放时期,黄河与长江在中国历史、政治、文化中象征意义和视觉形象的变化,深刻揭示了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紧密联系。同时,他还强调了图像资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美术馆和博物馆在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在此过程中,也探讨了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体现出对自然景观艺术表达及社会文化变迁进行深刻洞察的必要性。
讲座尾声,魏祥奇老师着眼于全球化与数字时代的大背景,指出近现代美术史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顺应时代发展,该领域需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运用图像学、电影等跨媒介分析方法,能够更全面、立体地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长江、黄河意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便是有力例证;而铁路从 “殖民符号” 到 “高铁强国” 的形象转变,深刻反映了艺术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互动关系。魏祥奇老师呼吁,不厚古薄今,有跨时间和空间的眼光,未来的研究应重视系统性传记整理,深入挖掘跨国档案资源,加强与国际学界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融入全球艺术史叙事,在世界艺术研究舞台上彰显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图:谢一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