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1
作者:冯俊
来源:图书馆
浏览量:
3 月 31 日下午,“读写实验(第三季)——走进宋代书画世界”工作坊在我校图书馆、开展专题学习,由我校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书法系主任范功教授为学员在线下开展第七讲课程《宋四家书法赏析及实践》。
讲座伊始,范功老师从书法三要素(用笔、结构和章法)谈及书法的学习与认知历程,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对此三要素的不同看法。随后,范功老师从苏轼“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观谈起,延伸至宋代“闲来弄风雅”的精巧生活价值观再到“只此青绿”的审美观,娓娓道来,强调书法与人的日常生活、认知水平息息相关。
范功老师首先从学术角度评析了“宋四家”这一名词的缘由,向同学们介绍了苏黄米蔡这四位书法大家的生平事迹、个人偏好、书法风格及生活志趣,认为中国之书法犹如西方之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士雅士本性特质的延伸与显现。因此范功老师列举了楷书、草书与行书的变化特征,指出楷书如立人,具备程式化用笔;草书变化捉摸不定,重形势章法;而行书以结构驾驭笔法变化,尚意且并重书写者的才能,将人的学问与书法联系在一起。范功老师指出,要想理解、认识并最终成就行书书法,首先得掌握“望闻问切”中的“望”与“切”。
接下来范功老师列举出宋四家书法作品,聚焦于体验和欣赏层次进行详细解析。范功老师认为,对于书法初学者来说,首先得学会“望”--即知晓作品的妙处,做到观看时“心领神会”。从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中,范功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苏轼“石压蛤蟆”字体形态里控制整体结构而挥洒自如的驾驭能力,强调宋人用笔以“万变不离其宗”的结构来承续起个体智慧与理性秩序,在行书书写时追求并贯通了宇宙本真,由此书法出众的人才也不至于在聪慧层面落入下乘,其驾驭结构的能力也自然体现出了书法者的智慧。范功老师随后讲解了黄庭坚“不拘一格”、米芾“才华横溢”和蔡襄“波澜不惊”的书法风格,认为宋四家的行书变化来自于人内在本性的外露:因书写者的性格、书写时的心情以及书写媒介的变化,字体风格也自然变化。结合米芾《丹阳帖》至《蜀素帖》的变化历程,范功老师认为人与字是相互联通的,字的用笔变化体现了人的学问根本,恰如蔡襄《澄心堂帖》的字富有体态而显学识端重,宋人行书在变化与矛盾中始终以一种稳定的结构统御起境界、格局、志趣和气象等个体学问工夫。
最后,范功老师从临摹实践的角度细加分析,并为同学们示范了点线正横侧等用笔变化,建议同学们依照笔画基本法书写,在摹写前要做到“胸有成竹”,只选一家书法而“切”入沉浸到每一个细微处去揣摩、观摩和体验、察觉行书原理。正如“得古人片纸墨迹足以成家”,范功老师向同学们强调,从临摹到个人创作,书法学习不仅需要长期的积累与练习,还需要在掌握行书变化的能力基础上感悟和印证书法理论,知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课堂小结
本次课程范功老师引领同学们对宋四家书法进行赏析和临摹,既向同学们展示了宋四家行书自身的独特语言,让同学们认识到行书的书写原理与审美价值;又揭示了古人读书、写字、工夫三者一体的学识,启示同学们在书法学习中要做到理论、实践和个人品性紧密结合。相信在后续学习中,学员们将摒弃功利目的,在书写实践中体悟书法与中国古代书画理论的对应关系,收获更多的学术成长与人生认知。
(图:谢一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