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8网站是多少

图片

志于道 游于艺

图书馆举办“以书为媒大家谈”系列活动丨聊新作——《兴趣和问题:关于一幅抗战大壁画的美术史写作》

日期:2025-04-27 作者:郭海容 来源:图书馆 浏览量:

4月26日,由龙8网站是多少图书馆主办的“以书为媒大家谈”之聊新作——“兴趣和问题:关于一幅抗战大壁画的美术史写作”在虎溪校区开讲。本次讲座由屈波老师主持,由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蔡涛老师主讲,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

在讲座开始前,蔡涛老师将齐白石的《一白高天下》画作复制品在桌面上展开,表示这幅画关联起齐白石于1936年的入川之旅,而今天恰好是历史上齐白石入川之旅的前一天。此次讲座承接前期《陷阱或是通路:通过原作理解现代美术史》讲座,即如何讲述一个核心的故事。

关于本书的写作缘起,蔡老师表示是受洪再新老师与范景中老师的影响。洪老师认为在做学问的时候,要激发自己独立思考的状态,尽可能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在reliable与interesting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仅要有趣,也需要足够的清晰度,让读者进入到你的叙事节奏中,这同样也是探寻文章核心故事与问题意识的过程;范老师提醒到写作要narrative,注重论文的叙事方式与结构生动性,不能完全陷入材料,更要明白自己究竟想说什么。正是在兴趣的积累过程中,蔡老师慢慢呈现出更为清晰的核心故事。

本书关注的主要人物是决澜社的创始人倪贻德,聚焦于一幅已经不存在的大壁画。1938年4月,一个高效、充满活力的全国性政治宣传机构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成立,在这个跨媒介的宣传机构中,吸纳了各方面的艺术家、知识分子。蔡老师就从1938年倪贻德如何参与郭沫若、田汉在武汉组建的三厅期间活动的故事出发,做构思与资料的探寻,以此把1938年作为考察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历史坐标,去理解现代美术史的一个动力机制。

蔡老师首先提出这个时期艺术家的矛盾心理。他们所面临的矛盾就是在国家认同和现代艺术的价值认同间找到一种妥协的折中形态,而在三厅,军事化管理制度把艺术家有效地管理起来:作为一个献身抗战的艺术家,必须无条件放弃以往散漫享乐的生活方式,成为一名合格的战时文艺工作者。这是本书关注的艺术家的变化,因为抗日救国走到一起的现代艺术家如何从战前他们强调的个体主义状态,转入到战时的集体协作状态的问题。这种艺术家和国家的新型关系,也即战时艺术工作者的身份意识、组织形态,又影响到1949年后整个体制。而本书以倪贻德作为贯通全局的关键性人物,正是为了深入探讨这个大壁画所隐喻的国家和艺术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冲突性。

在本书的写作中,蔡老师提出媒介竞争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处于边缘的洋画家顺理成章将壁画作为他们有效的策略和身份标志,这是媒介竞争现象,也是本书提出的一个心理研究的视角。1938年的黄鹤楼大壁画也是田汉本人的跨媒介尝试现场,体现抗战初期宣传美术创作的重要现象——风格的突变性、多样性和融通性。

在黄鹤楼大壁画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区域性分流也直接见证了艺术家三个主要阵营的形成过程,如王式廓通过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奔赴延安,成为解放区美术创作的重要骨干;倪贻德壁画还未开工就被开除,后转到香港,回到上海,成为孤岛艺术家群的一员;李可染、丁正献等人随三厅来到重庆,国统区艺术家阵营由此成型。退到孤岛的倪贻德把我们的视线引到以往我们研究被忽视的中间地带——如何在保持个体的生存权利和自由创作的前提下把国家民族意识和现代艺术的语言融入创作当中就是倪贻德在孤岛时期追求的目标之一。

1938年在黄鹤楼大壁画的现场正在酝酿着一种强烈的刷新艺术史的冲动,表现伟大的时代感的艺术成为许多艺术家内心的热望后来国家聘用艺术家模式、以合作方式效力国家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黄鹤楼大壁画的美术工厂集体创作模式的延续。他们既是这个传统早期酝酿过程的亲历者,也是这个传统在新中国时期的传承人。

而倪贻德的现代艺术残梦,不仅由他的孤岛时期学生赵无极等人在巴黎发扬光大,倪氏在决澜社时期的学生李仲生亦在台湾进行着接力。在倪贻德去世15年之后的1985年,倪贻德助教金一德和郑胜天指导了85届油画系毕业创作,魏光庆、张培力等新时代弄潮儿正式登场。同年五月,赵无极回到母校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绘画讲习班,吸引全国八所院校的27位青年画家参与,由此,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规模空前的八五新潮。回首1938年到1985年,中国的现代艺术在经历惨痛战祸和诸多风波之后,一切仿佛又重新回到原点,从这个意义出发,1938年大壁画的现场无疑为我们对这段美术史的思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点。最后,蔡涛老师告诉大家,关注中国现代美术史需要有长线的眼光,其中人物是具体的,要贴着人物去感受历史变迁,才能具有一种尺度感。

(图:谢一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