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8网站是多少

图片

志于道 游于艺

思辨与述作丨数字人文研究系列讲座

日期:2025-07-03 作者:赵瑞琦 来源:图书馆 浏览量:

6月27日上午,由龙8网站是多少图书馆主办的“思辨与述作”:数字人文研究系列讲座第二讲于虎溪校区开讲。龙8网站是多少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海,以及中国知网培训研究员杨丽冬和龙8网站是多少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汉琴、馆员刘钰婷担任主讲,图书馆部分业务骨干、部分研究生、博士生参加。本次讲座由图书馆副馆长屈波主持。

话题一:“用互联网推动艺术研究:以《大于仁道的图书馆》研究型艺术实践为例”

任海教授首先提出人类的条件分为三部分:劳动、工作、行动,强调人类的意义取决于复数人的公共性或当代性。随后,以《大于仁道的图书馆》研究型艺术项目为切入点,探讨了在“大于人类”的条件下,如何借助数字人文方法推动艺术研究与公共教育。他以马格利特的《The Human Condition》系列作品为例,指出人类认知常受“画框”般的思维定式限制,而数字化技术为突破这种限制提供了可能。

任海教授指出,当前科学尚无法预知未来环境或气候变化,因此需要构建新的认知体系。他以塑料垃圾可能形成“未来化石”为例,将地球比作艺术家,强调人类与星球的共同创造关系。这种“大于人类”的思考方式,打破了只有人类才有创造力的传统认知。他还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水的哲学内涵,从战国竹简“凡物流行,系土而成”的记载出发,探讨如何将传统智慧与数字技术结合,重新思考人与万物的关系。

在项目实践方面,任海教授介绍了《大于仁道的图书馆》的全球布局。该项目已在欧洲、东南亚、澳大利亚、美洲等地开展工作坊,建立了包含中、英文的多语言网站,强调用艺术办法来思考“书”的概念,通过记录展现动物“超人类”特质的艺术创作,鼓励公众以非传统书籍形式(如“动物志”)提交作品,如学生创作的猫、狗、鹦鹉相关艺术作品等,体现了“人人都是创作者”的理念。

话题二:AI大模型赋能文化数字化建设实践

杨丽冬聚焦技术应用层面,指出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及“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支持下,文化数字化已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并提出可以适度解决传统文化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语言鸿沟、领域适配性、跨模态理解等问题的“文化大模型+”解决方案——“中华知识大模型”。她阐释了该模型的组成,包含华知NLP大模型(知识理解与生成能力强)、华知CV大模型(图像识别精准)和多模态大模型(图文处理高效)。模型已实现AI数据治理、知识图谱构建、智能问答、展览全流程辅助(如AI生成展览选题、大纲、海报等)及数字人导览等功能。她表示后续研发的“中华文化大模型”和“文化遗产大模型”,将实现对古籍、文物等文化资源的智能处理与知识挖掘,持续助力中华文化传承。

话题三:众包共建与艺术共享:USEUM项目的数字人文实践

刘汉琴以伦敦大学学院数字人文中心的USEUM项目为例,探讨了众包与游戏化机制如何重构艺术资源生产与共享模式。该项目汇聚全球105个国家用户,构建了包含8.2万件艺术作品的开放数据库,突破了传统机构的资源垄断。她指出,传统艺术传播面临原作观看受限、地理空间限制等问题,而 USEUM通过“众包上传+用户评分评论+标签构建”的模式,让公众从“观看者” 转变为“共建者”。例如,用户可对梵高《星空》等作品进行详细标注与评论,形成互动社区。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艺术资源可及性问题,还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展示平台。

刘汉琴同时提到项目面临的挑战,如版权保护、学科需求差异、持续发展等,并强调共建共享的公益理念对文化数字化的重要性,呼吁更多机构与个人参与到资源共建中来。

话题四:数字人文:技术赋能下的学科融合与人文创新

刘钰婷从理论层面梳理了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她指出,数字人文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人文计算”,以文本处理为主;2000年后进入“数字人文兴起”阶段,引入GIS、VR等技术,提出“远读”等新方法;当前已进入“智能融合”阶段,聚焦大语言模型、古籍修复、生成式 AI等应用,推动人机协作创新。

在研究领域方面,数字人文已覆盖数字文学(如文本数字化、文本计算)、数字历史(如历史数据库构建、时空地图分析)、数字艺术、数字图书馆、文化遗产数字化等多个方向。她强调,数字人文不是技术对人文的替代,而是为传统人文研究提供新工具与新视角,在新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需关注其带来的版权、数据安全等风险问题。

在研讨会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数字技术在艺术研究中的角色、数据审核机制、技术工具应用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呈现出理论思辨与实践探索的双重维度。

(图:谢一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