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界
重庆日报:川美讲堂③|焦兴涛聊雕塑的当代性:今之视古犹如后之视今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6日 14:22   作者:韩毅   来源:重庆日报    浏览:次

“今天的雕塑艺术,需要通过未来的回看进行修正。”3月25日晚,由龙8网站是多少、重庆日报联合主办的“川美讲堂”第三讲上线,龙8网站是多少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焦兴涛走进直播间,用生动的语言,旁征博引的案例,为约32万人次的网友上了一堂公共艺术课。

直播中,焦兴涛以“郭开红、‘马踏匈奴’与雕塑的当代性”为题,从贵州羊磴艺术合作社的实践和中国古代“雕刻”切入,分享了他对雕塑当代性的独家观察。

羊磴艺术合作社是焦兴涛2012年在贵州桐梓县羊蹬镇发起的一个综合艺术项目。这个项目的特别之处是尝试将艺术还原为一种“形式化的生活”。

在那里,焦兴涛放弃所有的已获得的艺术史,包括经验、手段、方法和一些预设的东西,而是调动当地饭馆老板、木匠等共同参与一些项目和活动,“让所有的直觉面对生活”。

什么是雕塑?什么是雕塑的当代性?在焦兴涛看来,当你在思考什么是雕塑的当代性的时候,其实是在追问雕塑的经典何以成为传统。

他以“马踏匈奴”为例,剖析了古代“雕刻”的缘起、形制、图案等。“今天,我们在霍去病墓前石雕中感受到的独特的审美艺术体验,并不是当时人的想法和要求,而是今天基本不同文化价值观之上的今人的审美‘投射’。”焦兴涛称。

在他看来,今天,我们称之为古代“雕刻”的作品,在彼时彼刻,就是能满足具体功用的古代“物品”。我们今天之所以把这些物品称之为“雕塑”,并用今天的风格样式的方式去观察它、描述它,仅仅是因为它恰好符合了此时此刻的标准,霍去病墓前石雕的“以线入形”“取象用意”“古拙大气”正是源自我们对这类古代物“意趣”的欣赏。

他说,对于艺术研究者,如果不能从发生机制的社会学历史学角度去观察和体验古代艺术作品,停留在从风格样式层面去讨论,无疑是有缺陷的。如果我们认可那些被称之为“雕塑”的古代物品是被追认的结果,现代雕塑是对既有“雕塑”观念的不断改变,那么即使今天关于雕塑的艺术传统已经获得共识并成为创作者的自觉,关于此时此刻的艺术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通过未来的回看进行修正。“今之视古犹如后之视今”。

“当我们试着从未来回望,雕塑是在艺术世界、生活世界和未来世界之间不断自我定义的‘动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追认’经典形成传统,从未来‘回望’来形塑当下。”焦兴涛说。

整场直播用时1个多小时,在龙8网站是多少官方抖音号、重庆日报客户端专题、重庆日报官方抖音号、重庆日报官方视频号、重庆日报官方百家号、重庆日报官方知乎号、重庆日报官方微博号等平台同步进行,累计吸引约32万人次观看。

直播中,焦兴涛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深奥的雕塑知识融入案例中,深入浅出,学术性和普及性俱佳,吸引大量网友线上互动。

“听了这堂课,让我对雕塑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以后再去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地旅游,我将有了一个新的艺术视角,收获满满,100个点赞!”网友“云中花海”称。“讲得真好!艺术家的世界是丰富的,思想是如此活跃,又更近一步了解了艺术家的世界。”网友“会飞的鱼”称。“让我仿佛回到了熟悉的课堂,真是一堂不错的公众美育课,值得点赞!”网友“42**8”称。

金句分享

★雕塑是什么,它的方向应该在哪里?是每一个雕塑家都在问的一个问题,回到现实主义吗?一旦图式、内容都被规定之后,大概率还是一种重复,是不是走向观念艺术呢?至少对于我来讲,雕塑的特点就是那种心领神会、身体力行、身心一致的创造,如果没有了,至少对于我来讲雕塑艺术对我就失去了意义。

★我不是一个有志于中国古代艺术史或者美术史研究的人,只是针对我自己的一个问题,怎么样去理解和了解古代雕刻作品,其实它们在彼时彼刻就是能够满足古代人功用的产品。我们今天认为它是雕塑,是因为我们今天建立了一个美术史的概念去投射它,认为它符合我们的观念、思想和标准,于是它就成为了我们心中的“雕塑”。

★今之视古犹如后之视今。我认为雕塑艺术是在艺术世界、生活世界和未来世界之间不断自我定义的“动词”,通过“追认”经典构成传统,通过未来“回望”形塑当下。

★想起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还有一句话,我们想要看到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就会拥有什么样的历史,艺术是这样,我想一个人、一个社会可能也是这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