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5月26日,第二十届“开放的六月——龙8网站是多少艺术游”2024毕业作品展在龙8网站是多少拉开大幕,共展出上万件研究生、本科生作品。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年轻人活跃的艺术思维、多元的形式语言、丰富的笔墨表现和大胆的创造想象。
▲龙8网站是多少虎溪校区,第二十届“开放的六月——龙8网站是多少艺术游”2024毕业作品展现场。记者 齐岚森 摄
那么,作为“开放的六月”二十周年的大展,本次展览有哪些亮点?又呈现了哪些前沿的艺术探索?
脑洞大开,创新活力涌现
走进川美虎溪公社,这里汇集了本届川美研究生的毕业作品,涵盖中国画、书法篆刻、雕塑、油画、版画、水彩画、实验艺术、动画艺术和影视编导等,吸引大量艺术机构人士、美术爱好者以及普通市民观展。
▲龙8网站是多少虎溪校区,观众参观研究生毕业作品展。记者 齐岚森 摄
其中,5件获得“学院奖”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闫祺的国画《蓝境》,选用大型工厂群为主题,展现了一个似乎无穷无尽的迷宫般的建筑形式。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形状、每一个符号的位置,都经过精心的构思和绘制,表现出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循环往复的符号细节和元素都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它们密密麻麻地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符号化语言形式的视觉形象。
张文先的雕塑《梦寻古歌》,从苗族创世史诗《苗族古歌》寻找灵感,用“寻梦环游记”的视角,及具象写实的艺术手法,描绘了苗族古文化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社会生活方式等场景,展现了苗族古文化的浪漫主义色彩,流露出这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该系列作品,在坚持传统具象雕塑语言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通过把苗族文化元素在个人雕塑创作中的实践运用,形成个人创作的雕塑本体语言的创新,展现了新时代下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新突破。
苏小林的雕塑《烈火骑士——龙麻子》,以2022年重庆山火为创作背景,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去塑造一位普通“摩的骑士”在大灾大难中的英雄形象,并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用木雕的创作方式来刻画出人物休息瞬间的生动情绪以及体现普通百姓对家园的守护、关切之情,体现出大爱无疆的精神,展现出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感。
苏小林一同展出的雕塑作品《美丽新疆——大巴扎》,以一位新时代的彝族青年为主角人物,表现了在民族优惠政策下搬新家途中的场景,通过雕塑语言的感染力,讴歌了民族同胞的朴实美。
李辽林的油画《LLLLLL》,使用了大量综合材料和拼贴手法,包括打印照片、塑料袋、奥特曼卡片等,经过剪裁、拼贴和重叠,使图像层次厚重、空间破碎重组,赋予了作品视觉层次和丰富性,也增强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图和信息。同时,该作品将图像、材料形式的可能性与视觉、空间联系起来,使得物的游戏成为可能并解蔽其自身。
刘言的版画《可依之地》,聚焦在自然物和环境上,展现了艺术家每天将自己困在水泥砌筑的城市楼房中,与自然分离的反思。
师古不泥,艺术思维活跃
除了虎溪公社,在龙8网站是多少美术馆展区,同样观者如云。这里展览了本届川美本科生的作品。
▲观众在龙8网站是多少美术馆内参观本科生毕业展。记者 齐岚森 摄
多件获得“学院奖”的作品吸引大量观众参观、品鉴。
如,王伟名的中国画《∞》,颠覆了很多人对传统水墨中国画的印象。该作品用兼工带写的表现形式,将宿墨和鲜墨进行交错融合,描绘了一个凝望画外的未来幻想机械生命体:细胞、脑电波、芯片、心脏、城市……交汇延展成诸多不确定性,表现了艺术家对“新生命”到来的思考。
王馨熳的《适中后村的存在》,对一处搬迁后的大楼内遗留的生活现场及物件进行再一次提炼与创作,是对社会及时代的一种呈现与回应,也是对时代某一面进行的一场抢救式的现场“考古”,显示了创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持续深入创作的行动力。
林旨丞的《麦田里的她和它们》,基于对视觉艺术的课程学习总结,结合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通过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把探索和分享对世界的认知的方法进行传递:如何把想法、情绪,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能解决过程中的问题。
陈栢煜的纪录片《手停口停》,将一个平常的家庭生活展露出来,并用参与式的表现手法,将父亲的极度克制冷静不煽情、母亲带回来的牛肉等,谱奏出一个家庭的“巴比伦”。
周亿博的《空间在轨机器人》,针对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和未来产业培育需要,提出了空间在轨操作机器人概念方案,为中国空间站长期运行提供状态监测、装配维护、目标捕获等综合保障,开展了模块化执行末端、智能更换机构、多自由度灵巧臂等创新设计,外观造型极具未来感。
鄢宇阳的《观像系列》,以传统黑白木刻技艺为基础,选用五层板材质,以原版展示,强化了画面的层次感,同时不失木刻艺术的本真,是对传统木刻艺术的创新延伸。
徐路炜的《平行境界——城市历史建筑街区照明与灯光艺术装置设计》,以重庆山城巷历史传统建筑街区为空间载体,根据街区空间特征,选取三处节点融入光艺术装置,结合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光影艺术,制造历史空间中的视觉冲突与融合,使其具有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构建出具有特色的公共艺术设计。
多元呈现,拓展艺术边界
有人说,学生是老师的影子,老师是学生的镜子。看学生的作品,可以发微抉隐,找到老师的前沿艺术探索。
走进本次展览现场,一件件展现时代之“新”与青春之“锐”艺术作品,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呈现了川美师生的艺术追求。
如,川美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的中国画作品,通过对山水林屋、花鸟植物乃至社会万象的勾勒造景,展现了新时代的故土家园、繁花似锦、人物百态等主题;书法作品则强调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在创作中讲求技法的精工细腻、高超脱俗,同时追求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转换。
造型艺术学院展厅的作品,以“自体系——互涉与重塑”为主题,展现了造型类作品的多元性与时代性,油画作品强调技法传承、语言探索与观念同构,版画作品突出了泛媒介化的多样实验,雕塑作品兼具传统回溯与创新追求,在夯实艺术本体语言基础上凸显新媒介、新技术的创新动能。
▲观众正在观展。记者 齐岚森 摄
艺术教育学院展厅的作品,以“美育无限”为主题,强调艺术作品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举办有“摇文搅字”“像素魔法”“艺越千年”等充满文化性、趣味性的主题美育活动,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
设计学院展厅的作品,以“腹地智慧”为内核,立足于“为人民而设计”理念,围绕“绿色设计、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数智生活、生命安全、新兴产业”六大社会主题,以系统问题为导向,文化传承创新为使命,全媒体语境为端口,充分运用AIGC、虚拟现实、智能硬件等技术手段,以设计策略构建社会价值系统。
实验艺术学院展厅的作品,充分发挥实验艺术思想自由、观念开放、媒介多元、社会参与的专业优势,从静动态摄影、跨媒介与科技艺术三个方向,用多元互动、跨界融合的形式语言,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材料语法的创新性运用、图像语言的时代性表达和社会话题的艺术性回应。
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展厅的作品,围绕“在地新改变”,将国家战略与“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相结合,建筑学、风景园林凸显“流域至美”,环境设计彰显“腹地之美”,聚焦长江上游流域地区人居环境、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西部腹地乡土再造等主题,为区域发展贡献设计智慧。
“个性化培养特色工作室”展厅的作品,涉及木刻、具象油画、具象雕塑、陶艺、数字艺术、主题性创作、儿童美育、生态艺术等多个方向,个性独特、富有生命力,是知识技能与创作热情的相融,是自我表达与社会反思的结合,青春气息、新颖形式、鲜明个性,让人耳目一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