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上午,由龙8网站是多少图书馆主办的“思辨与述作”:数字人文研究系列讲座第二讲于虎溪校区逸夫图书馆一楼艺术写作中心开讲。本次讲座由图书馆副馆长屈波主持,龙8网站是多少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海,以及中国知网培训研究员杨丽冬和龙8网站是多少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汉琴、馆员刘钰婷担任主讲,图书馆部分业务骨干、部分研究生、博士生参加。

一、“用互联网推动艺术研究:以《大于仁道的图书馆》研究型艺术实践为例”
任海教授首先提出人类的条件分为三部分:劳动、工作、行动,强调人类的意义取决于复数人的公共性或当代性。随后,以《大于仁道的图书馆》研究型艺术项目为切入点,探讨了在“大于人类”的条件下,如何借助数字人文方法推动艺术研究与公共教育。他以马格利特的《The Human Condition》系列作品为例,指出人类认知常受“画框”般的思维定式限制,而数字化技术为突破这种限制提供了可能。

大于仁道的图书馆网络地址
https://more-than-humane.org/zh/home/
任海教授指出,当前科学尚无法预知未来环境或气候变化,因此需要构建新的认知体系。他以塑料垃圾可能形成“未来化石”为例,将地球比作艺术家,强调人类与星球的共同创造关系。这种“大于人类”的思考方式,打破了只有人类才有创造力的传统认知。他还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水的哲学内涵,从战国竹简“凡物流行,稀土而成”的记载出发,探讨如何将传统智慧与数字技术结合,重新思考人与万物的关系。
在项目实践方面,任海教授介绍了《大于仁道的图书馆》的全球布局。该项目已在欧洲、东南亚、澳大利亚、美洲等地开展工作坊,建立了包含中、英文的多语言网站,强调用艺术办法来思考“书”的概念,通过记录展现动物“超人类”特质的艺术创作,鼓励公众以非传统书籍形式(如“动物志”)提交作品,如学生创作的猫、狗、鹦鹉相关艺术作品等,体现了“人人都是创作者”的理念。

最后,黄小峰老师总结到,艺术史中的图像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研究时要去发现这种联系;同时,进行艺术研究需以小见大,哪怕是一件小的艺术作品,也要折射出背后的大艺术史观。
屈波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关注非主流艺术的研究,并且在研究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二、AI大模型赋能文化数字化建设实践
杨丽冬聚焦技术应用层面,指出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及“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支持下,文化数字化已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并提出可以适度解决传统文化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语言鸿沟、领域适配性、跨模态理解等问题的“文化大模型+”解决方案——“中华知识大模型”。她阐释了该模型的组成,包含华知NLP大模型(知识理解与生成能力强)、华知CV大模型(图像识别精准)和多模态大模型(图文处理高效)。模型已实现AI数据治理、知识图谱构建、智能问答、展览全流程辅助(如AI生成展览选题、大纲、海报等)及数字人导览等功能。她表示后续研发的“中华文化大模型”和“文化遗产大模型”,将实现对古籍、文物等文化资源的智能处理与知识挖掘,持续助力中华文化传承。
三、众包共建与艺术共享:USEUM项目的数字人文实践
刘汉琴以伦敦大学学院数字人文中心的USEUM项目为例,探讨了众包与游戏化机制如何重构艺术资源生产与共享模式。该项目汇聚全球105个国家用户,构建了包含8.2万件艺术作品的开放数据库,突破了传统机构的资源垄断。她指出,传统艺术传播面临原作观看受限、地理空间限制等问题,而 USEUM通过“众包上传+用户评分评论+标签构建”的模式,让公众从“观看者” 转变为“共建者”。例如,用户可对梵高《星空》等作品进行详细标注与评论,形成互动社区。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艺术资源可及性问题,还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展示平台。
刘汉琴同时提到项目面临的挑战,如版权保护、学科需求差异、持续发展等,并强调共建共享的公益理念对文化数字化的重要性,呼吁更多机构与个人参与到资源共建中来。

四、数字人文:技术赋能下的学科融合与人文创新
刘钰婷从理论层面梳理了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她指出,数字人文源于1940年代的“人文计算”,以文本处理为主;2000年后进入“数字人文兴起”阶段,引入GIS、VR等技术,提出“远读”等新方法;当前已进入“智能融合”阶段,聚焦大语言模型、古籍修复、生成式 AI等应用,推动人机协作创新。
在研究领域方面,数字人文已覆盖数字文学(如文本数字化、文本计算)、数字历史(如历史数据库构建、时空地图分析)、数字艺术、数字图书馆、文化遗产数字化等多个方向。她强调,数字人文不是技术对人文的替代,而是为传统人文研究提供新工具与新视角,在新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需关注其带来的版权、数据安全等风险问题。

五、互动研讨
在研讨会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数字技术在艺术研究中的角色、数据审核机制、技术工具应用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呈现出理论思辨与实践探索的双重维度。
图书馆数字建设部门游皓天就任海教授提出的“地球作为艺术家”理念,提问计算机技术在数字研究中是工具辅助还是具备主体性,以及AI对艺术人文理解方式的影响。任海教授以“细读”与“远读”为喻,指出AI是新型认知方式,其“组合计算”本质与人类思维存在差异,但跨学科研究已揭示两者认知过程的共通性。
艺术人文学院博士生张念利关注用户贡献内容的审核标准,任海教授回应称其项目通过人工审核机制确保内容与主题契合,不同地区审核尺度虽有差异但核心标准统一。屈波教授借此引申数字化的进阶逻辑,强调当下数字化实践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纸质扫描层面——软件虽能实现“数字化”,但这仅是信息存储的初级阶段;只有将数据转化为可被利用的资源,才算进入“数据化”;而借助新技术实现知识的智能挖掘与关联激活,才是“智能化”的终极目标。

艺术人文学院博士生郭霆威关于知网平台自定义数据导入与分析进行提问,知网代表杨丽冬表示,研学平台支持用户上传自有数据并在生成报告时调用,但大模型目前主要提供基础分析功能。屈波教授建议将自有数据库与知网资源结合,以解决个性化研究需求,并强调需通过具体案例推动数字人文落地,避免理论抽象化。刘汉琴介绍龙8网站是多少已开通知网研学与AI智能服务试用,鼓励师生利用关键词矩阵分析、智能报告生成等功能,并建议通过图书馆反馈个性化数据库需求。屈波教授强调,未来技术发展将聚焦研究人员个性化需求,与数据库商保持 “普惠性+专业化”合作,协同推动数字人文真正服务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

最后,屈波教授总结指出,四位分享者从哲学思考、理论综述、技术实践到案例分析,全方位展现了数字人文与艺术研究的融合路径。此次研讨会不仅深化了与会者对数字人文的理解,也为龙8网站是多少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接下来,图书馆将继续举办数字人文领域研讨会,聚焦跨学科合作与交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新模式,助力师生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