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激发创意的沃土。第二期“图书馆之友”,让我们一起走进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2023级本科生黄鲁渝,分享她与图书馆的故事,以及她如何运用图书馆资源赋能设计学习与实践。

黄鲁渝,龙8网站是多少设计学院23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生。学习期间持续保持优异成绩,以年级第三的成绩获校级奖学金,并积极投身艺术创新、乡村美育与公共文化传播,曾参与校级艺术团、院级宣传部及美术馆讲解工作,展现出良好的表达力与组织力。在设计实践中,她关注社会议题,曾担任重庆市“村读”计划阅读推广人、中宣部“图书漂流计划”视觉设计师、巫山工业园区精神堡垒设计者,具备较强的跨领域协作与项目落地能力。2024年参与“艺起·育美”乡村支教,深入一线开展儿童美术教育,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与执行力。曾获宇海设计奖学金、书香川美设计奖银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优秀奖等多项荣誉。
一、资源转化:从纸面到设计的灵感跃迁
黄鲁渝认为图书馆的艺术书库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藏书空间,而是她的灵感来源的秘密基地。对她而言,那些在市面上难觅踪迹的小众艺术图集和独立出版物——比如装帧别致的《日本字体设计年鉴》等书籍是视觉传达专业的宝贵资源。馆藏的艺术书籍是她汲取独特视觉语言、解构设计逻辑、甚至深挖文化背景的知识宝藏,贯穿了她从灵光乍现的概念发想到最终落地的全流程。
黄鲁渝与图书馆的连接,不止于资源获取,更体现为共建思维。这种思维深刻影响了她看待图书馆空间的方式。其荣获“书香川美设计奖”银奖的作品,即以图书馆建筑本身为设计母题。她巧妙地提炼并转译了图书馆标志性的建筑元素:高耸的尖顶幻化成一本本翻开的书;她特意在设计中放大了庄严的毛主席雕像的比例,这是源于无数次穿行在图书馆中所感受到的无声力量。本次的设计创作,不仅来源于她的日常观察,更得益于图书馆里那些厚重而珍贵的馆藏,为其将具象的空间转化为抽象的设计语言提供了理论基石。图书馆于她,既是灵感的源泉,亦是作品淬炼的支撑。
二、实践赋能:设计助力阅读推广
作为图书馆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黄鲁渝多次为阅读推广活动提供视觉设计支持。她回忆道:“首届重庆市校园阅读文化节的海报设计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是个人表达,更是沟通与服务。”通过为图书馆设计海报、主题视觉等,她锻炼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思维,学会在美感与功能性之间找到平衡。此外,她还参与了“重庆高新区2025年全民阅读嘉年华”的主题海报创作,为图书馆活动宣传贡献力量。“这些实践让我跳出课堂,真正走进公共文化设计的语境。”她总结道。
三、服务建言:设计思维激活图书馆空间
黄鲁渝积极为图书馆发展建言献策。她建议优化导视系统,通过设计比赛征集专属视觉识别系统,提升空间导航效率;创新活动形式,策划如“青春朗读夜”等沉浸式活动,结合朗读、设计与科技,打造多元文化体验;搭建参与平台,设立学生设计顾问团,鼓励学生参与图书馆空间优化与视觉设计。她特别提到,图书馆不应只是安静借书的地方,更应是青年人自由思考、表达情感的文化容器,一个能够托举学子向上成长的平台。
四、成长启迪:个人感悟
用三个关键词形容图书馆对她的意义,黄鲁渝选择了灵感、成长与归属。她认为馆藏艺术类的珍稀文献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支持,同时通过参与图书馆的设计项目,助其在真实的公共语境中提升了表达与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她在在图书馆结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让她感受到共同成长的温暖。
五、未来展望
最后,黄鲁渝以《死亡诗社》中的“Carpe Diem(抓住今天)”寄语学弟学妹:“愿每个人都能在图书馆找到属于自己的灵感与声音,大胆书写人生的章节。”她期待图书馆持续发挥探索知识、激发创意的重要阵地作用。
图书馆始终致力于为师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与平台,也期待更多像黄鲁渝一样的同学,积极参与图书馆的活动,用创意与热情为图书馆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