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15
作者:张立颖
来源:图书馆
浏览量:
4月10日下午,由我校艺术人文学院、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思辨与述作”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方法论系列讲座之“范式转换与话语重构——关于中国现代艺术研究的几个问题”在虎溪校区逸夫图书馆举办。本次讲座由我校博士生导师、图书馆副馆长屈波主持,特邀龙8网站是多少学报主编、艺术人文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担任主讲,艺术人文学院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到场参与。
黄宗贤老师在讲座开篇便指出,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中国文化艺术领域掀起的变革浪潮,根源在于观念革新。彼时传统观念亟待反思,西方艺术观念乘势而入。历经百年发展,当下中国现代艺术及其史论研究需直面三个核心问题:现代艺术史构建在中国艺术现代转型中的地位,中国现代艺术史学的独特面向与底色辨析,中国现代艺术在精神层面的创获与话语建构成果。
黄老师将讲座内容分为三大板块深入剖析。在阐述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范式转换时,他提到百年前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涵盖艺术理论与话语的全面转型,体现在观念更新、观照视向拓展及研究方法变革等方面。然而,学术界在探讨中国艺术现代性转型时,常忽视艺术研究在视向、范式、对象、方法等维度的转变,对现代与传统话语的互文关系也关注不足。事实上,艺术研究的现代转型与话语转向比创作实践更为丰富敏捷。从学科角度看,艺术史在不同历史语境下呈现不同面貌,由研究对象、方法和范畴决定。中国传统艺术史从属于文人话语体系,以书画为主要研究对象,涵盖道、气等范畴,采用品鉴、理法史杂糅的研究方法,写作范式具有文人本位叙事等五大特点;而西方艺术史研究成熟度相对滞后,以瓦萨里《艺术家传》为里程碑,18 世纪后才走向体系化。
谈及中国现代艺术史视向的空间转向,黄老师指出,20 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呈现三大显著特征与转变:研究视角趋向整体叙事观,重新评估整合被忽视的艺术元素,还原艺术史全貌;研究领域拓展至建筑领域,通过实地考察等手段将建筑纳入艺术研究,呼应西方重视建筑研究的传统;突破传统文本局限,关注考古遗址等文化现场,推动考古学与艺术史深度融合,为研究注入新视角。与此同时,艺术史研究方法积极引入考古学等外部方法,增强科学性,选题也更注重持续研究价值与深度,避免单一化。在当代,中国美术国际传播研究紧密围绕时代脉搏,聚焦社会文化热点议题,规避研究的陈旧与局限。
在探讨中国现代艺术史论的话语重构时,黄老师深入剖析了中国艺术领域 “地域空间” 与 “文化空间” 概念及其在 20 世纪艺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强调,这两个空间蕴含深厚政治与文化意义,地域空间的转移与重构是 21 世纪重要研究议题。以 “本土西行” 为例,艺术家对西部新空间的探索在文化空间重构中价值重大,是 20 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关键现象。黄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关于 20 世纪中国美术空间转向的研究项目及正在修订的书稿,强调艺术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历史叙事表面,要深入挖掘图像和文献材料,重视价值研究。
讲座尾声,黄老师着重强调跨文化、跨时空研究方法对理解和重塑中国艺术理论话语体系的必要性。他通过广泛引用多维度理论和丰富历史材料,深刻揭示了中国艺术研究中探索、重构地域与文化空间的复杂性与深度。
(图:谢一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