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16
作者:肖玉双
来源:图书馆
浏览量:
4月13日,由我校图书馆与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以书为媒大家谈”之聊新作在图书馆一楼艺术写作中心举行。本次讲座以“形式的意志与形式主义的政治”为主题,围绕图书《无名的艺术力:论形式意志与图像潜能》展开学术对话。活动由龙8网站是多少博士生导师、图书馆副馆长屈波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鲁明军教授受邀主讲,西南政法大学韩晓强副教授、龙8网站是多少邹建林教授参与学术对谈,龙8网站是多少谭力新副教授、匡景鹏副教授作为嘉宾参加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到场参与。
讲座伊始,鲁明军老师简要梳理了新书的学术脉络,提出其近十年研究聚焦于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三大议题:“美术变革与现代中国”“世界前卫与全球当代”“形式意志与图像潜能”,进一步解释即为:“重塑美术革命与现代中国的关系”“20世纪中国艺术观念的跨国流动与主体性建构”以及“解放作为方法论的形式与图像”。他这本新书即是对第三议题的诠释。鲁老师试图通过这三个维度,追问艺术背后的动力机制与主体性建构问题,并表示他的写作中始终贯穿着艺术观的问题,即历史观重塑、当代性自觉、方法论探索。鲁老师强调,形式与图像不应仅被视为方法论工具,而应转化为具有能动性的研究对象。他借李格尔的“艺术意志”与阿比·瓦尔堡的“情念程式”理论,谈到艺术力从意志、势能与革命中形成,并提出“艺术力”的四大特质:客观性(形式逻辑)、否定性(突破框架)、意向性(内在动能)与内驱力(自我演化),艺术既非图像亦非形式,而是超越二者的存在,有其自身发展的动力。
针对“形式主义的政治性”,鲁老师从历史脉络展开分析。他提到,20世纪10至30年代的形式主义在实践上体现为西欧塞尚、立体主义(毕加索、布拉克)与苏俄康定斯基、马列维奇等人的革命性探索;在理论上则涵盖苏俄雅各布森、什克洛夫斯基的圣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与英美的罗杰·弗莱和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二战后,尤其在美国,以格林伯格、弗雷德等人为代表的形式主义逐渐转向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后形式主义学者,如克劳斯、博瓦、“十月学派”等则对此展开批判,呼吁回归革命的形式主义。鲁老师提醒:去意识形态化的形式主义本身即是一种意识形态,只不过这个意识形态不是革命的意识形态,而是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
在对谈环节,韩晓强老师认为,艺术意志的重要性在于它具有一种感召力。他以“OOO范式”、格林伯格及其历史论战为切入点,探讨“平面性”/“平面本体论”的问题,以及艺术理论“本体重构”的问题。他认为格林伯格的理论为美学实在论奠定了基础,但也需结合个性化背景修正其局限性。
随后,邹建林老师提到,鲁老师的写作将经典艺术史著作、当代艺术实践、策展融合在一起,打破形式主义和图像学的边界,看到了两者背后统一的艺术力。在邹老师看来,艺术力指形式本身的能动性,并以瓦尔堡到布雷德坎普的策展式写作为例,提出我们正处于一个具有线性时间失效特征的技术图像所包围的时代。
谭力新老师回到革命的力量,反思现代性之后广义的艺术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问题。谭老师提到格罗伊斯、朗西埃分析现代性的观点。谈到不能只从纯艺术、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史观中解释,正如拉图尔采用现代主义式的线性进步史观思考人类发展过程,认为历史是一种缠绕式的。匡景鹏老师则从海德格尔讨论大地和世界的争执出发,回应鲁老师的艺术力以及谭老师的观点。他认为,有些理论之所以对我们有吸引力,正是因为它最终将我们拉回到了对人本质的认知,从而让我们有一种想外溢的冲力。
讲座尾声,主持人屈波老师总结道,谭力新老师从格罗伊斯的《艺术力》延伸至鲁明军老师的“无名的艺术力”,为今天的讨论留下开放性的思考空间。“无名的艺术力”如何定义?希望大家通过阅读鲁老师这本新著找到答案。屈老师表示,今天所讨论的问题虽无定论,但正因如此,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本书,亲自去追问艺术“内驱力”的本质。
本次活动以鲁明军老师的新书《无名的艺术力:论形式意志与图像潜能》为媒介,深度探讨了形式主义的政治与艺术的内在动力。现场师生就形式意志的当代创作意义、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张力等问题积极提问探讨,学术氛围热烈。
(图:谢一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