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5-09
作者:张立颖
来源:图书馆
浏览量:
4月30日上午,由龙8网站是多少艺术人文学院、龙8网站是多少图书馆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员盛葳、龙8网站是多少教授屈波策划的 “思辨与述作” 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方法论系列讲座之何以重谈“惑”之争,在虎溪校区逸夫图书馆开讲。本次讲座由图书馆副馆长、博士生导师屈波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文化部优秀专家杭春晓担任主讲嘉宾,艺术人文学院的部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参与其中。
讲座伊始,杭春晓老师提到在历史长河中,许多声音(因素)同时生效,但最终有一些声音占据了主导地位并被固定为历史叙述的重点。“高音”这个概念强调了历史中某些因素被突出,而大量同时存在的其他因素则被遮蔽或忽视了。从而,杭老师提出 “幽暗因子”概念,类比物理学中的暗物质,着重强调未被记录的个体心理、人际关系等隐性力量对历史的影响,并指出研究需通过 “共情感知” 捕捉逻辑断裂处的痕迹,突破宏观叙事的局限。
随后,杭春晓老师以徐悲鸿 1929 年发表的《惑》文及引发的 “二徐之争” 为研究对象,挑战了传统艺术史中 “写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对立”的必然性叙事。研究发现,1926 年徐悲鸿在演讲中,对塞尚、马蒂斯等现代主义画家持包容态度,认为其手法是 “各国表现不同,列入各派” ;然而在 1929 年的《惑》文中,却以 “无耻之作”对同一批艺术家进行“谩骂”。这一明显的 “逻辑断裂”,难以用艺术理念的转变进行解释,需结合具体历史场域展开深入分析。
在讲座过程中,杭春晓揭示了多个关键因素。蔡元培对林风眠(现代主义推动者)的支持,以及对徐悲鸿的忽视,致使徐在美展策划中被边缘化。林风眠凭借蔡元培的支持,成为全国美展的 “权力中心”,徐悲鸿因无法掌控话语权,选择拒绝参展并发表《惑》文宣泄不满 。同时,刘海粟通过推崇塞尚 “自我确认”艺术合法性,但未深入研究其艺术逻辑,徐悲鸿对塞尚的批判,实则是针对刘海粟等“中国推手”,借此争夺话语权。此外,全国美展策划中,林风眠主导的西湖国立艺术院(现代主义阵营)与徐悲鸿派形成对立,徐悲鸿敏感的性格(如早年与刘海粟的公开冲突)也进一步加剧了其与权力中心的矛盾。
此外,杭春晓老师指出,谈必然性与偶然性的重要性。黑格尔哲学体系下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概念长期主导着学术话语。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将历史事件简单划分为“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二元对立,实则陷入了“后见之明”的认知陷阱 —— 这种划分本质上是后世研究者为梳理历史脉络而构建的分析工具,而非历史现场真实发生的逻辑。传统研究中,“必然性” 常被视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趋势,而 “偶然性” 则被归为影响历史走向的突发、意外因素。然而,真实的历史演进并非由单一逻辑驱动,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交织、绵延生长的复杂过程。杭老师形象地将历史比喻为 “千层酥”,每个历史事件都是其中相互渗透的层次结构,所谓 “必然性” 不过是研究者从特定视角提取、归纳的局部特征,远不能代表历史的全貌。以蔡元培在欧洲发现林风眠为例,这一事件常被视作艺术史进程中的 “偶然” 转折。但从历史整体来看,1923 年蔡元培因时局动荡避居欧洲的经历,早已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文化交流网络等因素紧密相连,成为历史结构中必然发生的一环。这说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区分,本质上是后世基于研究需要而进行的价值判断——放大某些因素的重要性,同时遮蔽其他隐性力量。
最后,杭春晓老师表明写实与现代的对立,但实际上历史事件更多由个体经验、人际纠葛等 “偶然性” 驱动。徐悲鸿的《惑》文是权力博弈、个人挫败感(如 “梅花宴” 中蔡元培的冷落)共同触发的产物,并非单纯的艺术立场表达。“二徐之争” 的本质并非艺术理念的纯粹对立,而是艺术界权力与话语权的争夺。此外,杭老师特别强调其谈的“场”的概念与布尔迪厄“场域”概念不同,是生效机制的千层酥。杭老师还分享了分析整体史研究中的各种生效因素。这些因素被分为A、B、C、D四类,其中A是后世叙事的结构,B是与A有关联性的相似性因素,C是与A相矛盾的非A因素,而D是未被表达的参与因素。其中B、C、D被视作偶然性,其实是历史的千层酥。杭春晓指出在历史叙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生效机制的一体两面,其区别更多源于后世分析者的视角和价值观,而非历史事件本身。通过检讨历史事件的多层逻辑和生效机制,旨在打破后世叙事的固态化和结构化,以更流动和现场化的视角理解历史。呼吁学界重新审视历史中的“偶然性”,关注具体场域中个体行为的蝴蝶效应,从而更立体、全面地解读中国现代艺术史的复杂脉络。
(图:谢一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