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8网站是多少

图片

志于道 游于艺

思辨与述作丨女神的桂冠:唐一禾、鲁本斯与胜利寓言

日期:2025-05-09 作者:郭海容 来源:图书馆 浏览量:

4月30日下午,由龙8网站是多少艺术人文学院、图书馆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员盛葳与龙8网站是多少教授屈波策划的“思辨与述作”: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方法论系列讲座:“女神的桂冠:唐一禾、鲁本斯与胜利寓言”在虎溪校区逸夫图书馆开讲。本次讲座由屈波老师主持,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员盛葳老师主讲,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

盛葳老师从唐一禾个案研究出发,围绕唐一禾先生于1942年跟随武昌艺专迁重庆进行教学创作时的作品《胜利与和平》展开。画面以欧洲神话故事构图,描述中国勇士击败日本侵略者,解救中国同胞,因此被女神加冕桂冠的故事。画作创作之初就引发广泛争论,如常任侠对画作评价很高,但将画中女神识别为和平女神;朱金楼将画作理解为一件现实主义绘画,认为其没有从现实角度表现中国抗战。盛葳老师从这些争论出发,通过研究提出《胜利与和平》的女神不是和平女神,画作本身也不是现实主义绘画。

接下来老师追溯《胜利与和平》的图像来源,主要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唐一禾作品的创作来源;其二,胜利女神为英雄加冕图式的产生、传播及嬗变的艺术史过程。作为艺术家竞相描绘的对象,胜利女神在唐一禾受教育年代仍是非常受欢迎的主题,《胜利与和平》的图像来源于鲁本斯的寓言画、模版画创作《胜利女神为美德英雄加冕》。将唐一禾创作与鲁本斯两张原型画进行对比,能看出唐一禾在创作中对主要构图进行借鉴,并对画中元素作出改变,使画作内容与含义一方面继承鲁本斯的大框架,另一方面注入抗战新内容。

鲁本斯的模版画在题材上是神话题材,在类型上是寓言画,表现的是一系列观念集合体。其创作源于他在意大利学习后回到家乡,参照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建立工作室,并亲自设计样式,在墙上的浮雕风格壁画上选择典型构图、题材进行宣传。胜利女神为英雄加冕图像一方面挂在墙壁上向公众展示,一方面放在工作室里作为教学范画。鲁本斯的寓言画使用神话套式,表现的是美德战胜欲望。随时间流逝,胜利女神为勇士加冕图像在流传中越来越政治化、现实化,具体含义在传播中丧失,但构图被保留。盛葳老师由此从寓言画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唐一禾创作的不是一件现实主义作品,而是一件寓言画作品。

盛葳老师紧接着提出唐一禾借鉴鲁本斯画作的关键证据。唐一禾先生藏书中就有鲁本斯全集,其中就包括鲁本斯的这件作品。书本是唐一禾先生1934年在巴黎美院毕业将回国时由程曼叔、周思明所赠。画作印刷是黑白色,左上角有一块运用在《胜利与和平》中的颜料痕迹。这正是曹庆晖老师在之前讲座所提及的物料学方法。盛葳老师提醒大家,做研究正如做艺术侦探,要把细节挖掘出来,在这些细节中建立历史联系。我们无法通过对图像的对比建立起绝对联系,而这本画册就是中介,使这种联系变得牢固。

唐一禾为什么创作这件“怪异”的作品?从见证创作过程的学生回忆中,这件作品是从现实题材作品更改为胜利女神为中国英雄加冕的构图。在唐一禾邻居的回忆中,画中元素不仅仅是现实形象,还有一种隐喻,是一幅寓言画。这与唐一禾受教育经历有关——在法国学院系统中,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就是创作级别最高的历史画。唐一禾对画作的更改同时受《联合国家宣言》签订的舆论影响,正是想通过体裁的变化把一张风俗画提升到历史画层级,让画作有更大的包容性、观念性和象征性,不仅仅是对抗战现场的简单描绘。正如接受过历史画基础训练的徐悲鸿所创作的《愚公移山》,留法艺术家不仅带回来写实技术,还带回了西方古典绘画、历史画的观念系统,这改变了中国用视觉叙述自我历史的基本模式。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唐一禾也希望自己的艺术不是一个单一的国家或民族的艺术,而是在全世界艺术的语境与基础上有所推进。

个案研究涉及很多具体问题,也涉及一些基本方法。盛葳老师从方法论角度切入,提出做美术史论研究需要有连续性,博士论文便是很重要的起点,可以借此生发出自己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盛老师以自身的博士论文写作为例,从米勒的《拾穗者》《播种者》两件作品出发提问:米勒是否真的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应该怎么去理解现实主义?并以此展开研究。盛葳老师提醒大家,提出问题、论证、解决问题就是我们做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做研究要先找出来一个困扰你、让你感兴趣的问题,并试图解决它;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去找涉及各方面的资料,植入到具体的时空情境中。

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些研究方法及代表人物著作,告诉同学们在研究中要综合运用微观史、社会史、文化史、全球史多种方法。如果将每个时代看作金字塔,我们常将塔尖作为最重要的东西编成历史,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字塔中间的人民群众,这些对我们理解时代至关重要。

最后,盛葳老师对八讲系列讲座进行总结。盛老师与屈波老师共同策划“思辨与述作”: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方法论系列讲座的目标,在于通过方法引领大家学习。经过丁澜翔老师所说的跨媒介,魏祥奇老师所说的形状、塑形,屈波老师所说的知识生产,黄宗贤老师谈到的范式和话语问题,曹庆晖老师讲的物料学及在展览中的应用,蔡涛老师讲的原作,杭春哓老师说的必然性、偶然性与整体史,到今天盛葳老师所说的唐一禾个案研究与衍生,这些讲座在策划与讨论主题时都聚焦于建立一个关于方法的思路,以此引发大家的思考。

(图:谢一泽)